台灣兒少近視問題嚴峻,近視率一度達85%,其主因包括過度使用3C產品與不良用眼習慣。
醫師建議透過定期追蹤、戶外活動、用眼休息等措施減緩近視惡化,並採用低濃度散瞳劑或角膜塑型術等方法進行近視控制。
家長需提高對新型近視防治技術的認知,及早為孩子進行視力管理,以避免嚴重眼疾發生。
兒少近視率達85%!家長該如何及早「踩煞車」?
台灣學生近視問題日益嚴重。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台7歲至15歲中小學生中,近視人數高達96萬人。
隨著學校開學,眼科診所經常大排長龍,許多家長因需為孩子複檢視力問題而倍感壓力。
醫師提醒,若能有效控制近視度數,每年將其惡化幅度控制在50度以下,高達90%的孩子成年後不會演變成高度近視,
因此,家長需重視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學校視力檢查機制與現狀
教育部自2002年發布《學校衛生法》以來,逐步推行多項視力保健措施。
目前高中以下學生每學期需接受一次視力檢查,若裸視視力低於0.9,則需轉介眼科醫師進行進一步檢查。
根據國健署調查數據顯示,7至11歲兒童中近5成患有近視,12至17歲青少年中此比例更高達7成。
然而,多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台灣6至18歲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曾一度高達85%。
主因與過度使用3C產品、近距離用眼過多有關。專家強調,弱視與斜視等問題雖未顯著增加,
但這些視力問題應於黃金治療期內介入治療,避免對孩子的視力與心理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為何要重視近視控制?
眼科專家指出,兒童一旦近視,度數往往以國小和國中每年100度、高中50度的速度增加,大學甚至仍可能每年增加25度。
若未能在兒童時期控制近視,成年後患高度近視的風險大增,並可能引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嚴重併發症。
近視雖無法逆轉,但透過定期追蹤與有效治療,可以減少視力惡化並降低失明風險。
近視控制與矯正的差異
近視矯正
近視矯正以配戴傳統眼鏡或隱形眼鏡為主,能幫助清晰視物,但對近視度數的惡化無實質控制效果。
近視控制
近視控制則包含使用低濃度散瞳劑、角膜塑型術,以及新光學技術的治療性鏡片或隱形眼鏡。
這些方法在矯正視力的同時,能有效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速度。
護眼三要訣 123法則
- 定期就醫檢查:每年定期檢查視力,早期發現問題並介入治療。
- 每日戶外活動2小時:研究顯示,戶外活動能顯著降低近視發生率。
- 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養成正確用眼習慣,避免視力過度疲勞。
家長的角色與責任
家長在孩子視力保健中扮演關鍵角色。除了注意孩子每日戶外活動時間與均衡飲食外,
還應監督其用眼習慣,如保持眼睛與書本35至45公分的距離,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
根據國健署調查,僅有5成家長為學齡兒童採取近視控制措施,且只有1成家長在孩子3歲時帶其進行眼科檢查。
這顯示大部分家長對於新型近視控制技術的認知不足。
專家呼籲,應加強宣導,讓家長更了解近視控制的重要性,及早介入,避免孩子走上視力的「不歸路」。
全球近視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近視列為全球「流行病」,預估至2025年,全球近視人口將達50%。
台灣近視防治政策成效顯著,自2018年推行以來,高三學生的高度近視人口已下降12%。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指出,仍有大量家長未能積極採取近視控制措施。
家長應認識到近視對孩子未來生活的長遠影響,採取行動,守護孩子的視力健康。
延伸閱讀:小孩很固執怎麼辦?5 大親子溝通術與教養技巧!輕鬆化解育兒衝突!
文章來源: 媽媽育兒百科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