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世界日報》的社論曾經表示,在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占全人口的絕大多數,通常有6成以上,甚至到8成,但看現在兩岸三地,中產階級都唉聲嘆氣,台灣的中產階層,在各項政策中,每當政府要新增課稅項目時,他們總是逃不掉,就更不用說有任何福利或補貼了,香港的情況也沒有太好,高房價物價,雖然薪資相對較高,但生活也沒有比較好。
你推、我撞,警民雙方互相叫囂,香港的無殼蝸牛上街,抗議房價月月漲,這些怒吼的人群當中,有不少是所謂的「中產階級」。
香港遊客:「生活不好啊,很多東西不停漲價。」記者:「兩岸三地的中產階級比一比的話,您覺得?」香港遊客:「還是香港的中產收入比較高吧。」
來自香港的中產階層叫苦連天,他們自稱收入高但不敢花,有工作但沒生活,不過,真要比拚,香港的中產階級或許還沒那麼慘。民眾:「稅要越繳越多,然後水電雙漲,所以其實即便薪水有點增長,但是對生活完全沒有辦法有更好的品質。」
民眾:「有些事想做沒有辦法做,然後不然就是人家看會覺得你好像很有錢,其實不然。」
這2位自認是中產的上班族特別有感受,台灣的中產階級早在08年金融海嘯這場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中,人數下降了,年收入90-130萬之間的家庭,年年溜滑梯,從27%掉到23%,絲毫沒有爬上坡的趨勢。
社會觀察員朱學恆:「現在台灣其實已經進到某個階層,叫均貧化了,所以所謂的中產階級已經變成『中慘階級』,舉個例子來講,正常來講,148萬在以前是所謂的申請補助國民住宅的那條線,但現在居然變成是12年國教的所謂的富人線。」
台灣的中產階層正在向下沉淪嗎?拿香港比一比,他們被列為中產的人口大約有55%,台灣少了將近10%,收入方面,從最低到最高又有2倍左右的差距。
再看紐約時報的定義和統計,中產階層的年均收入從美國比到亞洲國家,香港的數字還是比台灣漂亮。財團法人商發院院長許英傑:「最近整個內外的一個經濟情形,是比較保守的。」
從景氣到大環境,還包括政府政策,過去有健保不能倒,最近有12年國教排富,所謂的中產階級都沒能逃掉,被當成開刀的對象,10幾20年前,台灣佔龐大數量而且充滿活力的中產,現在完全變樣,壓力重、負擔大,最慘的就怕中產階級已經淪為窮人,而這所謂「中產」該不會只是一個虛榮的光環吧。
TVBS記者:廖雅玉 http://www.tvbs.com.tw/
香港中產變“中慘”?
中產階級是社會的中堅,這種大眾說法的邏輯前提,是中產階級收入穩定而生活無憂。但香港樹仁大學新近調查發現,香港中產“活得苦”,痛苦指數接近危險警號。按照寬泛標準,香港超過五成人屬於中產階級,一段時間以來,他們被香港媒體形容為“中慘”,因為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已經快要漲到中產們的承受底線。
重擔一:“脫繮”的租金
說起中產,有人會聯想起不菲的收入,有人會聯想到生活品位。對於香港一家燈飾鋪的老板郭先生來說,中產的代名詞是“拼搏”。
上世紀80年代已出來打拼的他,沒有大學學歷,靠一雙手在社會階梯上慢慢爬升。憑著不辭勞苦的毅力,他終於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他和太太靠物業買賣將資產增值,現在的他搖身一變,已開設一間店鋪,擁有兩個物業。
可惜好景不常,一場金融海嘯令資產縮水,近年來,租金又如脫繮野馬瘋狂飆升,郭先生透露,今年續約時,鋪租由1.7萬元(港元,下同)加至2.3萬元,租金狂升但市道低迷,原本每月能進賬幾十萬元的燈飾店,生意一落千丈至兩三萬元。幸好還有物業收租及股票投資等收入,尚能支撐家庭開銷。他們要在生活中盡量節省,“會減少出外吃飯,有時一碗面便作一餐。”
總結經驗,他認為,投資是改善生活、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最佳途徑。他計劃於未來3年內退休,寄望3名兒子能夠繼承事業。郭先生還為每個家庭成員購買了月供過萬的保險,希望保障兒子將來能繼續維持中產生活。
重擔二:下一代教育
下一代的教育和出路是所有中產父母關心的問題,育有兩名兒子的李太也不例外。李太現職社工,月入約為3萬元,她以不斷進修所考取的學歷晉身中產階層。4年前終於儲有足夠的積蓄支付首期,她連同丈夫、媽媽及兩名兒子,一家五口搬進自住物業,月供1萬元。李太表示,家庭最主要的支出並非供樓,而是兒子的教育。
李太的兩名兒子分別就讀三年級和幼稚園二年級。她說,由於兩名兒子年幼,需聘請傭人照顧起居,另加兒子的學費、書本費及興趣班等費用,每月花費逾2萬元。李太還說,更大的壓力來源於社會大環境。
“我不想跟主流,但又不甘落後。”作為母親,李太不忍逼得兒子太緊,但又擔心兒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她幫小兒子選擇就讀一間名牌幼稚園,“社會中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你稍有鬆懈,就會被社會淘汰。”李太上月憑進修考取了高級社工文憑,她堅信,知識是力爭上游的最好武器。
重擔三:繳稅多福利少
香港立法會今年初曾就幫助中產動議進行辯論,促請政府在住屋和稅務等各方面提出措施,回應中產的訴求。中產生活負擔不斷增加,但在政策上受到忽略,建議在財政預算案中提供更多稅務優惠。
香港中產是典型的“付出太多得到太少”階層。在香港超過360萬的工作人口中,60%的人無需交納個人收入所得稅,而37%的繳稅人口中,大部分為中產人士。香港約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低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請經濟適用房。而中產的收入剛剛超標,住房問題完全靠自己打拼解決。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中產人士恰好不太會“哭”。他們大多務實、理性而忙碌,政治上沒有太多情緒化的表達,也沒時間去街頭為自己鼓與呼,很自然地因缺乏媒體和政團代言人,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