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多數民眾抱持買屋致富的心態,張金鶚主張,房子應該以「消費為主,投資為輔」,花了大錢買房應該要享受居住的品質,其次才坐享資產財富。張金鶚曾在20多年前,與友人合夥投資預售案小有獲利,現在則是受鄰居的請託,為屋齡高達40年的第1屋所在社區推動都更。
為了驗證學術相關理論,張金鶚在1989~1992年間曾與好友集資購買預售屋,先後投資位於新北市中和、永和和東湖的建案。張金鶚與幾位友人各出資10、20萬元,在建案成屋前即轉手獲利,另外也曾在第3波房市高點前轉賣1間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的辦公室,不賺不賠出場。
都更要訂時限 別虛耗心力
張金鶚表示,原本2011年7月政府宣布實施奢侈稅的第1個月,他計劃賣掉閒置的第1屋,透過仲介也幾近談妥好價格;只差臨門一腳時,鄰居上門請他協助社區推動都市更新。張金鶚毅然放棄可到手的千萬元獲利,決定投入都更,但他也設定5~10年的時間,若屆時無法完成,就乾脆賣屋,不要虛擲心力。
「我學房地產,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避開風險。每人專業不同,不應聽說哪裡好賺就往哪裡投資。」張金鶚表示,他的地產投資能有斬獲,關鍵在於合夥的朋友都對房地產有研究,市場敏感度高,成功機會自然較大。加上朋友相識多年,累積深厚信任基礎,才不會有為錢翻臉的疑慮。
投資著眼未來 自住重現況
部分重劃區的建案在興建中,業者就大肆宣揚根本八字還沒一撇的區域建設,這些建案訴求區域建設發展的未來性,對民眾形成不小的誘惑。張金鶚指出,現代人多為階段性買房,假設買1間房子住6~10年,進駐後卻要等公共建設5年後才完成,實際上往往是忍受建設黑暗期後沒多久,就得面臨換屋了。
「投資著眼未來,自住著重現在。」張金鶚表示,業者常把「預期漲價」的幅度直接加入銷售價格,造成房價「虛胖」。他點出,並非每個人的生活都仰賴捷運,但現今的捷運宅多被高估,日前捷運宅「信義十八」流標,就透露市場熱度減退。在市場過熱下,若自住民眾以投資心態進場,就會淪為「擦鞋童理論」買在高點,日後轉手不一定可回本。 蘋果日報【潘姿羽╱台北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