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活化休耕地政策後天上路,但休耕大戶「合法」坐領高額補貼的問題要如何解決?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農委會紅蘿蔔、棍子都會給,一方面鼓勵休耕農地主至少復耕一期;另一方面也研議休耕大戶若持續不復耕、不出租,不排除祭出罰則。
杜絕「假休耕真養地」 鎖定百大休耕地
目前全台有高達廿萬公頃、高達五分之一農地長期休耕,其中更不乏休耕大戶,光是五年來已領走政府千萬元休耕補助。農委會進一步調查發現,領取休耕補助的農地主,近六成不是農民,推估每年約有卅億休耕補助「肥」了非農民,陳保基說,這不符土地正義。
農委會官員指出,擁有大面積農地卻不事生產,且連續五年休耕,恐怕不是真農民,而是「假休耕、真養地」。陳保基表示,由於休耕補助是對地補貼的產業政策,農委會很難在休耕補助裡設排富門檻,或排除非農民不得領休耕補助;但活化休耕地政策起跑後,針對仍然不復耕、不出租的休耕大戶,農委會將研議祭出罰則,若影響毗鄰農業生產或病蟲鼠害孳生,一定開罰。
陳保基指出,目前農委會已鎖定全台五萬公頃、逾十六萬戶的連續休耕地地主,寄出信件、說帖通知,並由地方鄉鎮公所及農會「地毯式拜訪」道德勸說,鼓勵這當中的休耕大戶把農地出租活化。農委會也將鎖定全台「百大休耕地」,由鄉鎮農會針對這些休耕大戶主動找上門,提供復耕協助及出租媒合服務,讓休耕大戶了解「活化休耕地,農委會是玩真的」。
至於學者建議休耕補助設「排富」門檻,陳保基說,休耕大戶坐領高額休耕補助,雖然「合法,但不合理」;活化休耕上路後,明年起有兩年緩衝期,農委會一定會「全員總動員」,鼓勵休耕地復耕或出租。農委會也會研議,循序漸進推動農地改革。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
台休耕活化沒配套 「恐成滅農政策」
農委會為活化休耕地,(2013)起休耕補助改為一年只補助一期,並獎勵轉作。民進黨立院黨團1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農委會活化休耕地,鼓勵各縣市栽種地區特產作物,卻不協調作物別、產季等,一旦產銷失衡,竟要地方政府負擔三成處理費,等於「有政策,沒配套」的滅農政策,因此要求農委會提出活化休耕地政策,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不要只有口號與廣告。
他說,台灣約3萬9,200公頃復耕地轉作地區特產,卻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要地方政府負擔休耕地轉作補助一成以上,若產銷失調,還得負責收購三成,屏東縣1年負擔5,000多萬元,地方財政已捉襟見肘,難以承受。
農委會應依法負起調節農產品產銷失衡責任,不能推責任給地方政府,還要地方政府負擔經費,否則活化休耕地政策將變成滅農政策,呼籲農委會懸崖勒馬。大紀元
大佃農:政策三年一變 哪敢再投資?
農委會希望休耕補助減半能活化農地,讓休耕地釋出,三年前加入「小地主大佃農」大量租地的農友,這次已不敢再貿然跟進,「誰曉得政策又會變成什麼樣!」
「政策大轉彎,已經回不去了…」後龍鎮農民解文斌家族世代務農,專科畢業後回來種田,但農地僅一甲多,收入不夠養家餬口,只好一邊下田一邊做工,有時當鐵工,有時當雜工幫忙邊坡植草。
二○一○年農委會為活化休耕地,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解文斌以為是個契機,「搞個十年沒問題」,打算階段性擴充,向附近地主租地再貸款近百萬,添購三輛插秧、噴藥和曳引機,還有多種二手小型農機具。
「沒想到才三年政策就轉彎」,解文斌臉上全是無奈,表示自己學農出身,從小就認定「農業是長期投資」,沒想到政策三年一變,已經讓他不敢再投資。
解文斌說,務農勞力性高,利潤低,如果政策不確定性變高,真的很難做,「現在只想要政策穩定持久,就算利潤低,還是能以大面積耕作來克服。」
頭份鎮大佃農林昌煌,兩年前辭去科技廠月薪近七萬的工作,與堂兄承租近十甲農地,他表示「休耕政策是小地主大佃農最大的絆腳石」,對大佃農來說,取得的耕作面積越大收入才會越多,高額的休耕補助,阻止農民出租意願。
林昌煌強調,農業政策最大問題就是「朝令夕改」,永遠摸不透農委會下一步的是什麼,讓原本就「靠天吃飯」的農民更徬徨。【聯合報╱記者張裕珍、蘇木春/苗栗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