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研擬雙北市五百坪以下國有地解禁標售,建商大力按讚,但公民團體和學者卻大反彈,昨天召開記者會說,公有土地的本質是促進公共利益,不是賣掉讓財團炒作賺錢,呼籲財政部勿成賣祖產的「敗家部」,更不要變成炒房元凶。
國有地解禁 公民團體:炒房元凶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等十多個公民團體,與政大教授張金鶚等廿多位學者昨天召開記者會,連署反對標售國有地。住盟召集人彭揚凱表示,財政部只徵詢建商等業者意見,卻未傾聽民間聲音,他們近期將拜會財政部長張盛和表達立場。
張金鶚表示,「賣祖產救經濟」是短期措施,但政府應推出長遠的稅制改革,解決財政困境。他說,近期因供過於求、奢侈稅等因素,房地產景氣下滑,政府若標售國有地,會助漲房價,變成政策「一手打房、一手護房」。
張金鶚說,雖財政部提出「有條件」解禁,但根本就是「魚目混珠」,因現行法令本來就可以處理畸零地,希望財政部把「條件」說清楚,讓外界公評。
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說,賣地美其名為活化利用,但實質上就是「變賣求現」,「張盛和是敗家部長」。民進黨立委陳節如說,國有地一旦售出就買不回來;國產局拒絕提供未來可能標售的土地,有圖利特定廠商之嫌。
稅改聯盟發言人洪敬舒表示,就算賣掉全國所有土地,也無法補足財政缺口,稅改才是解決財政困難之道。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小面積土地具有大地塊無法取代的功能,適合社福團體作為托兒養老設施,或社區公園、運動場、及分散化的社會住宅。【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台北報導】
冷眼集/全民資產變豪宅 公平嗎
國有土地標售是否解禁近來引起討論,但若以此方法籌措財源,絕非長久之計。基於土地是全民資產,應當、也必須被永續經營,因此合理的處置應是如何活化土地資產、檢討財劃法,而不是賣掉變現,一旦賣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對於如何妥善利用國有地,一直有兩派意見:主張應繼續標售國有地者,以基本供需來看,國有地若不標售,土地供給減少,價格反而更加上揚;另一派則主張土地是稀有資源,政府不應任意標售。
雖正反立論各有基礎,不過國有地標售一定是公開標售,深受各界矚目;再者,政府掌握的都會區土地多屬稀有財,多能以高價標出。所以不可否認的是,國有地標售有著「帶動漲」、「領頭羊」的作用,具備指標性與影響力。
值此房地價高漲之時,政府是否應釋出都會區土地?還是應讓房市適當冷卻?至少,別成為房價飆漲的幫凶吧。
再看一項數據。社會住宅聯盟統計,過去十年,北市的國有地售出六千多筆,共六十一萬多平方公尺,相當於二點四座大安森林公園,若善加利用,可蓋出廿六座美術館、一百八十多座運動中心,及一萬餘戶社會住宅。不過住盟指出,這些國有地賣出後,大多由開發商興建豪宅或繼續養地,與你我似乎沒什麼關連。
國有地具公益性質,只有長期保有,才是關鍵,政府應以多元方式開發,例如出租、委託、合作或信託、設定地上權,及參與都市更新等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如只是任由國家的土地漸漸變成私有豪宅,怎對後代子孫交代。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醒邦】
國有地解禁 財政部:請提出「反對的數據」
民間社團出面反對國有地標售,財政部長張盛和昨天說,任何政策都可以檢討,檢討未必就要全面開放,「連檢討都不行,國家怎麼進步?」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上周初步定調,台北市和新北市五百坪以下國有地「有條件解禁出售」,土地區位完整、性質單純者不標售,其他如抵稅地、畸零地或地形不完整用地等特殊原因才解禁;國產局九月初將政策方向送呈財政部、行政院決定。
張盛和說,在不影響市場下,雙北五百坪以下國有地將研議是否解禁;財政部「聽到也尊重」學者和社團的意見,但現在還在研議中,一切批評言之過早。
官員表示,經數據研究,「禁售政策對房價沒有影響」;民國九十九年三月,行政院禁售台北市、新北市國有地後,雖然交易量萎縮,但地價沒跌,學者應提出「反對的數據」,不要閉著眼睛靠想像、看到黑影就開槍。
國產局長周後傑說,禁售政策執行兩年後本就該檢討,學者和業者意見相左,辦座談會恐怕只是各說各話;國產局本周將徵詢社團、學者的意見和數據,並評估符合有條件解禁的國有地面積,解禁後是否影響雙北市房價?有些國有持分土地是畸零地,不出售恐卡死私有地,土地無法活絡,「出售畸零國有地將影響房價,我很難想像。」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