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道路命名 見證台灣政治史

台中市道路命名 見證台灣政治史

台中市原有八個行政區的街道、路名,經常被抨擊其政治意味濃厚,但仔細推敲檢驗,卻能從這些名稱中見證了台灣近代政治思維的轉變。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大多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及偉人來命名,而反共復國時期則充斥著中國各省、市地名,直到解嚴之後本土意識抬頭,才有大墩、惠來、朝馬等本地名稱出現。

日治時 明治大正還有町

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初期,街道名稱是沿襲清代的傳統,以大墩街、小北門街等命名,但一九○○年台中市展開「市區改正」(都市計畫),日本政府有計畫開闢新街道,而以新起街、新盛街等命名,後來又將日本天皇名號明治、大正及具有日本色彩的寶町、高砂町命名。

道路命名見證台灣政治史

道路命名見證台灣政治史

終戰初 三民主義加偉人

二次戰後初期,台灣為國民政府所統治,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前身)發布街道改名命令,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及民族偉人來命名,使得台中市中區、西區一帶,產生了民生、民權、民族、中正、中山、五權等路名。

都市化 延伸之處做路名

到了一九六○年代,台中市都市範圍擴張,道路向四方延伸,即以延伸處之地名來命名,例如大雅、中清、台中港、南屯、西屯、北屯等路名;一九六○年代末期起,台中市展開重劃區規劃,剛開始因其為新建土地,因此以建功、建德等路名。

重劃區 中國省市名充斥

到了一九七○年代進行第四期重劃區,一位主導重劃案的市府黃姓秘書,即以中國各省市名稱來命名,使得當地充斥著天津、北平、青海、太原、漢口、寧夏、遼寧等街道名稱。

解嚴後 本土地名終出頭

一九八○年代台灣解嚴,本土文化開始受到重視,開始產生了以本土地名來命名的意識,因此在第七期重劃區中,有了惠來、朝馬等本地名稱出現。第九期重劃區位於東區,即以「東」為代表,出現東英路及東英一街等名稱;第十期重劃區位於北屯區,當地舊名為「軍功寮」,即以「軍」為代表,出現了軍福、軍功等路名。

新道路 邀地方討論命名

從日本統治到解嚴的近百年以來,台中市的道路命名見證了台灣近代政治思維的轉變,而近年來民主化社會逐漸成形,台中市的新道路在命名時,都會由當地戶政所召集市議員、里長、鄰長等地方人士開會討論,不再由一人獨斷獨行,未來甚至可能出現「公民投票」的情況,這都顯示出道路的命名與政治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自由時報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

臺中市道路列表

新平路連不上 外客找不到 全國少見!

中港、中棲、中正路併「台灣大道」 門牌整編花千萬

大台中 區、里門牌貼紙更新,效果不彰 遺失可補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