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定要買房?清楚自身條件!針對首購族購屋,田大權首先回應,「第一、你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明確了解你自己的目的、需求和能力!」這句話說得好!因為他擔心大家不知量力而為,購屋前未評估自身實力,買後又不認真賺錢;如果這樣,反倒給自己帶來偌大壓力。
國人常認為,決定買房幾乎等於揹負一生的房貸壓力,且房價居高不下,使得購屋者跟無殼蝸牛一樣可憐,即使擁有房產卻直喊壓力大…;「如果卡債兩百萬,失業半年,那麼房價高低這件事就與你無關!」他肯定地說。
還有,「你開公司…,南部上來,為什麼一定要買房?」這是田大權給大家的重要認知;「但如果你是剛成家,夫妻倆一起負擔,最近有一個統計,卅五歲、年薪四十二萬,那麼兩人一個月有七萬多,三分之一房貸支出、一個月兩萬多是ok的。」這時「目的與需求」就名正言順了。
對於「買房」,年輕首購族總認為是難事,而往往大家又有著上一代灌輸的傳統觀念—「買房也是一種置產」;因著觀念使然,廿出頭、卅來歲的「i世代」,朝思暮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至於如何輕鬆買房、降低購屋壓力,當然需要專家傳授實用的教戰守則;出過數本「買房投資術」著作的房產專家田大權,提供讀者「首購族的買房心法」,購買人生首件房產的您,請聽清楚專家給您的忠告!
首購族如何突破自備款門檻
第二,現在年輕人購屋,往往會卡在自備款門檻,也就是購屋能力的問題。自備款不夠,田大權建議首購族向父母求援,亦實質舉例存錢買房的技巧。「若存八年、十年,一月存一萬五,一年十幾萬、十年有百萬!若要還助學貸款,工作之餘每月存一萬,十年有個『整數』,就可『入場』了。」所以強調,目的、能力、需求要清楚,這是專家給首購族群的實用心法。
小家庭宜從兩房中古屋入手
跟一般人買房,先看總價、區段或房子喜不喜歡有所不同,房產專家建議購屋者檢視自己實力,衡量需求是否適宜、再加以出手。田大權例舉,小倆口家庭可考量中古兩房產品,一個月交兩萬多、兩萬五六的房貸,回推回來,大台北區約買到七、八百萬的房子,「五百萬貸款應是可接受的」。
五百萬負擔是收入三分之一,但生活品質未消失。購屋後仍可自由理財、消費,專家認為如是規劃、不僅不影響生活品質,且計劃型的購屋方式,對生活願景是有加分的。他也提醒,若有生育計畫,應將每月負擔降到四分之一,「家庭未來性」等因素須考量進去。
不鍾情北市標的,就不用抱怨房價高
以消費者立場,免不了抱怨居高不下房價,尤其都會地區(營建署統計:台北市是供給不足狀況、供給率91.62%)。
「統計說,台北市首購族出現在四十幾歲,其它區域是卅幾歲,但為何一定要在台北市買?」田大權專業分析,「台北市房價高,是因為它公共資源好、醫療資源足夠,各方面條件好,它是好東西、但門檻高;所以抱怨房價是無意義的。」
「台北市房價高的地方,不就那幾個區域,大安、中正、信義、松山,我們為何要讓一百萬人、決定兩千三百萬人的房價?其它幾個區域為何不選?
為什麼一定要住廿五層樓、SRC、鋼骨制震豪宅?」這段話講得經典,他是要讓許多人醒一醒,購屋者釐清心態;聽其一席話,網友與讀者此刻應了然於心、深有同感。
田大權有感而發地說,年輕世代iPad、iPhone、LV在手,怎可能買房?他提及最近與社福團體聊到,現在年輕人價值觀跟以往不同,惟有些朋友卻能在二八年華,就賺到人生第一個房產。所以要當首購族,培養理財實力是很重要的,首要是具備「扛房貸」的責任感。
釐清殺價迷思,田大權傳授買房大訣竅
對於i世代首購族買房「殺價(議價)」技巧,田大權透露,「建商知道大家會殺價,不都抬高三成再讓你殺嗎?你們永遠不會遇到滿意房價!重點不是殺多少,而是貸多少。」這點太重要了。
專家建議︰購屋者選到合適標的後,不妨到銀行坐坐,先問當地區域的合理行情;銀行相對保守,這點、他們評估得最清楚。買房時,要了解能「貸多少」,其次須衡量還款能力。 若以上觀念皆清楚,並了解箇中訣竅,相信您也會是專家眼中的「聰明首購族」!Yahoo!奇摩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