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有錢人課高稅 不如協助民眾提高所得

懲罰有錢人課高稅 不如協助民眾提高所得

馬英九總統今年國慶致詞基調放在「改革、開創、追求公義」,未來願景是建立公義的社會,包括最近備受注目的貧富差距、環境保護、教育改革與司法改革等議題,都是馬英九致詞提到的重點。

馬英九提到,今後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不會只注重成長,提高經濟成長同時,一定要設法改善失業與貧窮問題。

政府將盡一切的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社會福利,照顧社會弱勢,同時必須持續推動稅制改革。

政府現在改善貧富差距,針對兩方面,對有錢者修改稅制增加稅賦,包括考慮開徵奢侈稅、資本利得稅或是空地稅等,遏止財團屯地等;對弱勢者則提高貧窮線,擴大社會福利,青年購屋補貼等方式。

其實,一般民眾多屬受薪階級,對於貧富差距最大的不滿,不是單以課徵奢侈稅或空地稅等方法就能改善,懲罰有錢人對於社會只能圖一時快感,對於真正民生卻無助益,政府真正該想辦法的,應該是協助民眾提高所得,創造「均富」的社會,更何況一旦民眾所得提高,消費自然成長,經濟活絡,自然形成良性循環

馬英九總統就任近兩年半,競選時喊出「633」口號,最重要的願景之一就是讓人均國民所得提升到3萬美元。

事實上,政府提出各項政策雖有助於經濟發展,或是對企業有吸引力,可是民眾最確實的感受是政府只照顧財團,沒有讓民眾實際感受到:「我有因為經濟成長而享受到成果。」

企業情勢已和過去不同,大企業要競爭的是國際級財團,小企業面對的是大企業越來越大,生存市場被剝奪的情況,企業為壯大自己,將本求利,不斷將組織扁平化,有能者或能在市場存活,取得高薪,大部分人卻會在市場被淘汰,只能取得微薄薪資,成為資本市場下的犧牲者。

面對全球環境改變,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促使企業在獲利之餘,提升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而不只是舉辦各種就業博覽會,提出各種短期促進就業方案,讓民眾就業以降低失業率,而是應該「提升民眾實質所得。」

台灣企業長期習慣以降低成本來殺出血路,在第一波全球化的歷程中,許多企業轉移大陸設廠,換取更低廉的成本,隨著大陸薪資所得提高,台商又遷徙到越南等地,留在台灣本地的企業不是面臨關廠就是要產業升級,以面對市場轉變。

政府也多次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產業升級轉型等政策,卻始終沒有全面落實,面臨更險惡的市場,越來越多企業必須面對產業升級,也需要協助產業轉型的人才,可是台灣卻沒有相對足夠的人才。

換句話說,企業主即使願意提供高薪資所得,卻找不到人才,一般民眾卻也沒有因為企業獲利,獲取更多薪資或福利,使得企業和民眾都有所不滿,因此該如何讓企業順利轉型,找到適合人才,民眾獲取更高薪資才是馬英九在即將屆滿建國百年時,該深思的課題!(記者:劉曉霞)
華視新聞網 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