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斷發展,地價一直上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黃麗玲觀察到,城市的成長,看不到背後的受害者,也產生更多的社會隔離。
土地商品化難擋
黃麗玲表示,亞洲地產上漲,過去10幾年來,成為普遍的現象,尤其在亞洲城市,地產上漲是很重要的部分。台灣從過去10年以來,產業有一些困境,政府依賴地產,在過去10年地價上的波動、成長非常快,公告土地現值總額,從2千年的14兆,2010年市價總額變成16.7兆。
她說,台北市經濟在擴大,很多是透過地產的價值而來,包括地主、房仲業,但很多人不能進入這個經濟成長,包括街友。
黃麗玲觀察到,台北市房屋稅、地價稅是主要稅收來源。
每一次選舉政策,都是強調大建設,需要跟建商配合,例如台北巨蛋,遠雄成為台北都會區大家想積極拉攏的房地產對象。
手上有房地產的人希望房地產一直上漲,政策上也一直哄抬房地產上漲,大型都市開發製造了一個幻覺,讓大家以為台北不斷成長,是現代化的進步城市。
她認為,很多公共建設透過BOT方式,政府提供很多的土地跟資源,資源來自於人民,投注在與私人企業共同發展。
許多人一輩子投資在住宅商品上,沒有房子的人,希望住屋能更便宜,但一有了房子,就反過來希望價格不會下滑。
黃麗玲認為,政府忽略公有住宅,而是推動大眾進入住宅市場,降低利率、增加房屋供給,結果加速了土地、住宅商品化。
國有財產局明令大型公有土地禁止標售,政府仍不斷出售公有土地。
黃麗玲表示,台灣在都市地區或非都市地區,擁有很多公有土地籌碼,但都市、產業轉型後,政府不有效利用,反而大量賣出,如果政府要做公有住宅供給,為何不將好的地點,興建社會、公有住宅?她說,北市政府打算將3塊地作為公有住宅出租,鎖定租給學生、銀髮族,補貼租金8折,但租金仍高昂,也無法解決住宅問題。
她認為,住宅政策需要政府土地及資源的投注,政府把公有地賣掉,可是並沒有把相對的資金拿來蓋公有住宅。
黃麗玲談到,2000年前中央政府想要開拓房地產,但市府有民間、社會的壓力,傾向興建公園綠地;目前市府在推2倍容積獎勵,土地逐漸商品化。
都市更新後社會關係會按照經濟能力重組,她說:「以後會看你的地址,就知道你是尔是有錢人。」
土地逐漸商品化,都市居民大遷移,中產階級買不起房子,中下階級租不起房子,底層如違建戶、都市原住民,更加倍弱勢。
黃麗玲提到,政府徵收土地,是因為土地會到財團手上,做經濟轉型的開發,但目前台灣很多生技園區的土地是晾著的,園區未使用,但仍不斷地徵地。
城市成長受害者
《艋舺》電影上映後,為了讓大家領略萬華的風情,呈現台北文化印象,街頭掃蕩的次數不斷增加,掃蕩對象是街友跟流鶯。
黃麗玲認為,這現象是一種文化行銷跟街道控制的方式。
要如何實現城市正義?黃麗玲表示,不同都市弱勢群體,都是土地商品化的受害者,要如何看到共同的問題非常重要。
其次是,制度內、外的政治動員,如公園座椅是一種排除街友的設計,民眾可以連署給公園管理處,向政府反映。
黃麗玲認為,無殼蝸牛運動後,住宅問題仍未解決,這可以說明政府跟房地產商的緊密關係,民意代表跟財團密切掛勾。
她強調,街友是城市成長的受害者之一,如果能夠組織起來,將是一股政治力量。
她認為,街友的文化發聲,如當代漂泊攝影班,讓大眾可以在人性上產生連結,重塑社會的文化排除。
街友阿春參與當代漂泊攝影班,用相機紀錄街友生活,街友也舉辦攝影展,作為文化發聲。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2010/08/23
黃麗玲 HUANG Liling
現任職稱: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
專長領域:
全球化與區域發展、都市研究、社區營造、規劃與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