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課重稅 恐找錯對象

高房價與「持有面積」大小,沒有絕對關係。財政部打算藉由限縮自用住宅享受低稅率土地優惠面積的做法,恐怕只會錯殺無辜,對如台北市帝寶等豪宅主人,反而可能完全不受影響。

都市地區寸土寸金,是造成房價高漲的主因。以台北市為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現,每戶平均面積僅有約10坪。所以出現台北市民平均土地持有面積只有10坪的現象,就是因為都會區房屋多屬大樓型建築,樓層愈高,所有權人的土地持分相對就會愈小。

「持有面積」也不等於使用面積。以房價2億元的豪宅帝寶為例,每戶使用面積多達200坪,但其土地持有面積並不超過60坪。

反過來說,離開寸土寸金的台北,鄉下透天厝,土地持有面積超過60坪者彼彼皆是,但房價卻未達到2億之譜。在財政部限縮自用住宅優惠面積之下,這類「平價大屋」反而會成為課稅對象。

依據財政部統計,全台只有2%的大面積土地持有人,會因自用住宅優惠稅率面積限縮為60.5坪後,遭稅負加重的影響。如果這項政策的目的是要維護租稅公平,且不影響一般庶民的稅負,財政部即有責任瞭解,「受影響的6.7萬戶」究竟屬於哪種所得階層,到底是不是真的「非富即貴」。

財政部同時也需要思考,名下僅有一戶自用住宅者,縱使持有的自宅土地面積超過60.5坪,是否有加重課稅的必要。

限縮自用住宅土地優惠稅率面積,目的是要避免減免優惠浮濫,政策用意即使正確,政府官員也不應只檢視表面數字,忽略探究數字背後呈現的事實。

限縮自用住宅土地的優惠稅率面積,實質代表意義就是「加稅」。政府不是不能加稅,一旦選擇加稅,就必須要讓人民心服口服。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