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建商牟利捷徑 強拆居民權益難自保

都更建商牟利捷徑 強拆居民權益難自保

都市更新成為建商牟利捷徑,前陣子,有關土地徵收問題持續成為熱門新聞話題,今天則有報導揭露,攸關環狀及安坑線計畫推動的新店十四張土地徵收又傳爭議。我們並不清楚,抗爭民眾的訴求核心,到底是維護當地準古蹟,還是嫌徵收費用過低?但無可否認地,都突顯台灣政府徵收人民土地時的許多問題與矛盾。

同樣地,近年另一項重大土地暨都市開發政策-都市更新,也有諸多問題與矛盾,其本質和土地徵收爭議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相關質疑人士認為,政府徵收若干土地,表面上是進行公共建設或開闢所謂科學園區,實際上卻有圖利特定人士之嫌。

新店百年古厝

新店十四張民眾1日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扣押,要求保存新店百年古厝聚落,保障古厝不受捷運工程毀壞。

而都市更新稍早也才被審計部提出質疑,認為推動這十多年來,儼然成為建商牟利的最佳途徑之一。

就這幾年的觀察及案例研判,住展企研室得悲觀地說,審計部這番結論固然一針見血,但短期內狀況很難改變。換言之,建商拿都市更新做為取得都會區建地,直接、間接獲利,參與民眾很難分杯羹的局面,還會繼續維持;其理由則是,目前為止,包含已完成、進行中及核准的更新案例,實施者幾乎都還是建商。

何以實施者之不同,會產生如此大差異?這主要是從日本推動都市再生之經驗所得;如果實施者是原社區居民(土地所有權人)共同組成,則儘管形成共識或推動完成的時間可能更長,但至少他們是生命共同體,是共同為『改善居住環境』的目標,也是都市更新的真正精髓而前進。

然而如果整合實施者是建商,則以台灣現狀,十之八九是以銷售獲利了結為目標;這固然是商人天職,但卻和都市更新做為一項公共建設,需可成可久的初衷,有相當程度的背離。

尤其近年都會區房價飆漲,建地一地難求,加上政府訂定的遊戲規則,給予參與建商容積獎勵及租稅減免,更讓建商願意多花費時間成本參與,因為這幾乎等於穩賺不賠的生意。至於促進公共空間及居住環境改善之目的,往往易被忽略。

昨日某報報導揭露,今年度北市核准的更新案件,實施者依然建商占多數,僅忠孝西路天成大樓更新案的實施者是該棟大樓管委會。加上過去案例,民眾都看在眼裡,很難相信自己權益能得到保障,還會質疑,政府到底是站在誰那邊。

這形成相當程度的惡性循環,因為實施者(建商)與居民變成競利而非合作關係,都市更新之整合難度因此拉高,黑道介入的空間也因此產生。

根據了解,北市政府將籌設成立推動更新作業的財團法人機構;或許當這個財團法人機構真正做出一點成績,證明政府推動都市更新的真正目標,確是改善市容及市民居住環境,目標為公益性而非增加某些產業的產值,或許都市更新在台灣,才有實踐其真義的可能性。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

建商強拆民宅

士林發生4個老人守護5代的老房子,同樣不敵建商強拆的強勢。

控都更建商強拆民宅 居民抗議

台北市都市更新計畫再度引發爭議,永春社區和士林王家都更受害者,出面控訴建商,在沒有獲得居民同意的情況下,強拆他們的家園,在士林已經有5代的王家老婆婆也抗議,說自己不要錢,只希望可以在老家安享晚年。

台北市永春社區這1200坪的土地,被規劃為都更區,只見怪手把房屋拆解得像廢墟,連居民賴以維生的水塔也不放過,不願都更的7戶居民強力守護,卻反遭建商人馬壓制,用行動守護家園無效,他們更抗議,建商根本沒有拿出誠意面對居民。

同樣無奈的場景,也在士林發生,4個老人守護5代的老房子,同樣不敵建商的強勢,政府大力推行都市更新,儘管讓市容變美麗,但背後弱勢族群的聲音,政府更應該去聆聽。民視

都更圖利建商炒高房價 民眾實際參與獲利並不多

都更建商強拆 居民死守水塔 都更惡法待終結

都更受害人控都更惡法 呼籲修改「強拆條款」

都更建案 又傳黑槍事件 覬覦利益龐大 分配不均

都更釘子戶 市府將強拆 都更受害者聯盟 強徵強拆應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