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眷村味 中心新村踏尋竹籬笆的春天

濃濃眷村味 中心新村踏尋竹籬笆的春天

留住眷村味中心新村走出特色,「以前這裡更涼快,後來四周開始興建醫院、住宅,砍掉了大樹,就沒那麼涼了。」北投中心新村住戶、80歲的鄧河明說。中心新村眷村環境與附近的住宅區很不相同,其中沒有來來往往的車輛廢氣,氣溫硬是比外面的柏油大馬路涼爽。巷道小小條,彎彎轉轉,一不小心會迷路,很適合玩捉迷藏。

北投中心新村社區發展協會與財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上周末聯合舉辦「2011我的眷村‧遊玩創作體驗營」,邀請對於眷村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參與。除文化歷史講座之外,也帶青年學子們走訪眷村,與居住在眷村中的長輩聊天訪問,並以訪談心得寫下創作劇本,分組表演舞台劇。

中心新村眷村歷史

顧黃生今年85歲,不怕艷陽高照,解說眷村歷史。

眷村形同歷史縮影

中心新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聿文向學員導覽時表示,眷村是台灣近代移民潮的象徵,保存眷村,才能讓城市風貌更加多元,並讓年輕世代理解長輩們所經過的事件。

中心新村中相當特別的是溫泉公共浴室,在導覽進行時,偶爾可以見到長輩端著盥洗用具進入浴間。也有居住於此的長輩從自家圍牆探出頭來,看看這群外來的年輕面孔。

邀年輕人走入歷史

以前曾在中心新村開雜貨店的顧黃生,今年85歲了,每天都還是保持繞行健走眷村的習慣。笑稱「閻羅王不收我」的顧黃生說,老家在江蘇,跟著政府到了台灣定居。他不怕太陽曬,一路跟隨著導覽與參加體驗營的青少年們,不時用自己的角度為導覽添加註解。

曾在中心新村開雜貨店的顧黃生今年85歲,不怕艷陽高照,向年輕孩子們解說眷村歷史。

一位來參加的盧同學則說,因為自己的祖父母都是外省籍,會提起逃難到台灣的過程。盧同學說,唯一一次看見祖父母流淚,就是有次父親幫年邁的祖父洗澡擦身,祖父曾經感嘆「無法對父親盡孝道」,因當時逃難而分隔兩岸。

但對於還在念書的盧同學來說,祖父母的經歷太過遙遠,像在聽故事:「想要了解更多。」所以希望藉由參與體驗營、和更多長輩交流,能夠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

張聿文表示,中心新村產權屬於國防部,雖然眷村被台北市指定為文化聚落,但因土地容積移轉問題無法取得共識,目前眷村保存仍有困難之處。目前住戶希望,在日後遷居到政戰學校後勤區基地後,仍可用租用代管理的方式,維修管理眷村,與北市府一同保留這片歷史記憶。 立報呂淑姮

眷村形同歷史縮影

眷村形同歷史縮影

北投中心新村 踏尋竹籬笆的春天

由台北市文化局與外省人台灣協會合辦的「我的眷村‧遊玩創作體驗營」,今年邁入第二屆,邀請眷村文史工作者從文學、戲劇、繪畫等方式,帶領民眾深度走訪歷史文化古蹟北投中心新村,在3天2夜的營隊中,共同參與眷村文化保留與再造。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北投中心新村原屬於國軍北投醫院,為陸軍軍種的眷村,目前仍有79戶住民生活其中,建築形式保留自國民政府遷來台等不同年代的風格:上個月才登錄成為北市第二處「歷史聚落」,和寶藏巖同屬文化資產。

體驗營邀請北投中心新村第三代居民參與策畫,由北投達人楊燁、張聿文,帶領民眾深度走訪北投中心新村、古蹟向陽書院、北投圖書館、國軍北投醫院;並透過新一代眷村文學創作家鄭美里、楊佳嫻進行文學導讀,認識台灣眷村印象。

文化局表示,眷村內有不同族群融合故事。這次參與活動的藝術家中,有位原住民台灣文學作家利格拉樂‧阿女烏,母親為排灣族人,父親為外省人,在白色恐怖時期遭誣陷,後半生鬱鬱寡歡離世,之後全家搬離眷村,重回部落生活,這次也將分享眷村生活經驗談。

除聽故事,民眾還能參與眷村文化保留與再造,活動安排眷村紀錄片工作者李俊賢等藝術家,帶領民眾戲劇體驗、繪本創作等,營隊所創作出的作品,文化局將收納在《我的眷村創意書》裡出版發行。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