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趴」不公不義,平平攏是人,為什麼我卡細漢?

「十八趴」不公不義,平平攏是人,為什麼我卡細漢?

就像這段時日一樣,多年前的一個冬天也是寒流一波接著一波,始終潮溼、低溫、陰霾不開的天氣。罹患礦工職業病矽肺多年的父親已經在台北青島東路一家肺病專科醫院住了將近三個月,病情起伏不定,這樣的季節一到,原本呼吸困難的症狀,不但沒有緩解,甚至還有惡化的現象。

他一直想轉到基隆的海軍醫院,理由是「門診的時候,那邊的藥吃起來就是比較有效!」

其實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那邊至少有「同病」因此可以「相憐」的鄰居、朋友,因為處方我們都看過,兩邊的藥基本上差異並不大。

平平攏退休 為什麼做工人兩手空空

有一天,他似乎壓抑到一個極點了,就在我才剛踏進病房的時候,竟然把氧氣管拉掉,以我從未見過的凶狠表情朝我大吼說:你是要我死在這裡就對啦!

"念真導演回憶起勞工階級的父親,辛苦一輩子,跟領18趴的軍公教天壤之別憤恨不平"

念真導演回憶起勞工階級的父親,辛苦一輩子,跟領18趴的軍公教天壤之別憤恨不平

於是我只好簽下自動出院申請書,將父親轉到海軍醫院。

也許是心情關係,加上天氣逐漸好轉,轉院後父親的病況還真的有明顯的改善,有時候甚至還可以暫時拔下氧氣管到外頭曬太陽,甚至避著護士偷偷吸幾口菸;我遞給他的香菸。

因為是軍方醫院,所以病患中退伍的軍人不少,有一天,當父親聽到幾個輪椅上的老人談起每個人退伍之後每個月可以領多少錢,存了多少錢,甚至還有一個說想把那筆錢拿去大陸故鄉蓋一間房子,然後用月退俸當生活開支,「就這樣過以後的日子吧!」之後,父親忽然感慨地說:「做兵退伍還有錢可領,做工的吃老,若不是有你們,我們不就兩手空空等死!」

也許我們都必須先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理解那樣的怨懟:一輩子在那麼陰暗、危險的環境中工作,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和軍人差不多吧?),早死的人除了一筆勞保的死亡給付之外,別無撫卹,兒女不管大小從此都得自力更生,想讀書……,沒任何優待或補助。

因工作受傷並且因而殘廢而無法入礦工作的人更慘,傷殘給付領來剛好拿來還債,還什麼債?還沒薪水收入的住院期間向鄰居暫借的生活費用,而此後,除非另找工作,否則毫無收入,不像軍公教之後都還可以按月領錢。

也因此父親他們都曾講過一句令人心痛的話,他們說:「這輩子寧願領死亡給付,也不願領傷殘給付,因為前者至少還可以留給小孩一點錢當作『遺產』,而後者卻只剩一副破敗的身命一輩子拖累子女。」

所以,有一天一堆躺在床上的老礦工忽然感嘆說:「人家軍人退伍,還有退伍軍人輔導委員會,啊礦工退休怎麼沒有人來輔導我們?」

父親和他的朋友們後來都死於呼吸衰竭,甚至忍受不了那種痛苦之下寧願選擇自殘。

幾年後,當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政府的預算,發現退輔會的預算竟然多於勞委會和農委會的加總時,也許腦袋裡單純地閃出「勞工和農人的人數應該比退伍軍人多吧?為什麼比較少數的人卻反而有比較高額的預算?」這樣的疑惑,於是隨口說出當年父親的怨懟和老礦工們在病床上的感嘆,沒想到卻激怒了一個出身自軍人家庭的朋友。

他認為軍人在退伍之後本就應該得到比較好的福利和照顧,理由是,為了國家他們一輩子只學一件事,就是「如何殺人?」一旦離開軍隊之後,他們沒有其他專長,所以當然要得到必要的輔導照顧;至於其他行業的人在人生過程中都有隨時轉換的機會和自由,意思是,這些人一旦老去之後,所有可能的遭遇都必須自己負責。

平平攏是人 為什麼我比別人卡細漢?

我沒有跟著激動,因為我知道我們似乎也必須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理直氣壯,一如理解父親當年的感嘆。

或許是過往的年代裡某些特殊情勢的關係,長久以來「軍公教」總是有意無意地被描繪、被強調成是「為國為民犧牲、奉獻,而待遇卻菲薄」的一群;相形之下,其他行業好像都只是為了獲取一己的生活所需、為圖一己之利而已。

然而「軍公教為國為民犧牲、奉獻、而待遇卻菲薄」這樣的說法,別說現在,即使在過去的年代裡,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以民國四、五十年代的礦村和農村來說,比較起來,公教人員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比礦工和農人高,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把考上師專或考上公務人員當成人生重要的目標(也許當時戰爭的陰影始終存在,選擇當職業軍人,基本上不容易被父母親接受)。

至於「犧牲、奉獻」,任誰都知道那只是一個神聖的抽象名詞罷了,「收入穩定、不怕失業」才是多數走向這些行業的人無法否認的最實際的選項。

一旦行業神聖的光環消失(或不被相信),一旦他們的收入和福利與其他行業相較之下並不菲薄,一旦這些人在工作上的危險性和壓力並不比其他行業高,而在退休之後卻要得到看似特別的照顧,我想無論當年聽著老兵的談話時父親所發出的感慨,或者今天許多人對十八趴直接反彈的原因,至少都可以稍稍理解吧?

以先人的說法是「不患寡(無),而患不均」,換成現在民間的說法則是「平平攏是人,為什麼我們就比人卡細漢?」 財訊 文/吳念真(知名導演)

"十八趴固定利率實施三十二年,財政赤字加大,社會的公平正義,會有遲來的一天?"

十八趴固定利率實施三十二年,財政赤字加大,社會的公平正義,會有遲來的一天?

十八趴不公不義 全民吞不下去

雖然十八趴有特殊時空背景,是「歷史共業」,但全民就是「吞不下去」。從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到地方行政首長統統有十八趴,公僕合理的待遇是多少?全由「統治階級」私相授受,人民只能憤怒?

台灣加薪年,引爆了「公務員經濟」與「庶民經濟」大戰。民間企業加薪的期待尚未實現,軍公教卻先因為十八趴優惠存款法制化,再加上可能調薪三%而成了「全民公敵」。

連戰、蔡英文都成「代言人」

一封在網路流傳的e-mail讓人看了熱血沸騰。信中說,前副總統連戰的公職年資三十三年,以副總統待遇三十四萬六七五○元來說,可以存優惠存款的金額是一四七九萬元,月領二十二萬多元利息。掂算一下,若連戰一八%優惠存款一個月坐領利息二十二萬元,大概是領台灣最低基本薪資一七八八○元勞工辛苦工作一整年的薪水。

另一則新聞看了也令人難以置信。原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過去任公職、教職,也有四百萬元的十八趴優惠存款額度,月領六萬元利息。根據經建會最近的統計數據,國人全年平均月薪才四萬四千多元,距離六萬元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自一九七九年政府實施十八趴政策後,軍、公、教得到優惠存款利息補貼,造成社會相當嚴重的「逆分配」,退休所得愈高的,政府補貼得愈多,也讓連戰和蔡英文這次都被迫成了「邪惡十八趴」的代言人,打破藍綠界線,變成社會階級對立抗爭,民怨沖天。

過去民進黨每次選舉都把十八趴當提票機,是一種「政治正確」。它的支持者多位居中下階層、中低收入、中南部,對比領十八趴的軍公教社會精英,不少是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受益者,讓民進黨反十八趴得到廣泛支持;而國民黨是既得利益族群,也為捍衛軍公教鐵票,所以眼睜睜看民進黨搶攻得分,也不願碰觸敏感地雷區。

綠營提票機,藍營地雷區

過去的十八趴政策,「窩藏」了四種不公不義:

第一種不正義,是國民黨高官「黨職併公職」還領十八趴。

根據統計,二○○○年政黨輪替時,有上百位國民黨籍高官,引用國民黨內的《中華民國民眾服務總社專職人員暨公務人員服務年資互相採計要點》等內規。

黨職併公職,結清年資領月退,包括連戰、林豐正、胡志強、焦仁和、吳伯雄、施啟揚、蕭天讚、林洋港……等,他們平均申請退休的年資在二十到三十年之間,高官高薪高退休金,還領十八趴高優惠存款利息,退休後每個月領的錢與上班時差不多。

雖然十八趴有特殊時空背景,是「歷史共業」,但全民就是「吞不下去」。從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到地方行政首長統統有十八趴,公僕合理的待遇是多少?全由「統治階級」私相授受,人民只能憤怒?

台灣加薪年,引爆了「公務員經濟」與「庶民經濟」大戰。民間企業加薪的期待尚未實現,軍公教卻先因為十八趴優惠存款法制化,再加上可能調薪三%而成了「全民公敵」。

第二種不正義,是「政府自肥」

不斷以行政命令擴大十八趴適用範圍,由公而軍而教,最後連政務官、資深民代、縣市長、鄉鎮縣轄市長、警察、司法官統統納入,不經民意,嚴重違反憲法精神。原本政府是因體恤早年基層公務員一次退休金實質所得偏低,以十八趴優惠存款變相將一次給付「按月給付化」,照顧他們基本生活所需,並無法源依據。不料,這個「恩給」後來卻像癌細胞一樣不正常增生,變成後來的「軍公教特權怪獸」。

第三種不正義,是十八趴「劫貧濟富」

十八趴固定利率實施三十二年,但市場利率愈走愈低,適用十八趴的卻愈來愈多,國家財政缺口也愈來愈大,目前軍教還是免稅,卻要全民共同承擔這筆優惠存款利息,與一般國民的社會福利相比,政府明顯過度照顧軍公教,而且「劫貧濟富」。

第四種不正義,是政治人物得到的十八趴利息補貼大過軍公教。根據前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黃世鑫研究,平均每位退休者每年獲得的十八趴利息補貼,以教育人員的三十二萬元最高,公務人員二十一萬元次之,軍人不到九萬元最低;但中央民代是七十六萬元,政務官是五十三萬元,地方政府首長是三十五萬元,全部都高於十八趴最想照顧的軍公教人員。

民進黨為何只改革一半?

正因為十八趴的不公不義高過政府想照顧軍公教的美意,民進黨上台後就著手修改十八趴政策,在○六年作了一次改革,設所得替代率上限,去掉黨職併公職年資,改掉了退休比在職領得多的怪象,可是卻也把「專業加給」和「主管加給」納入現職待遇計算。

這二種加給計入,對高階文官相對有利,而被批評是「瘦小吏,肥大官」。但這改革也讓連戰的優存金額只剩二百萬元,每個月利息只有三萬多元,從二十二萬減成三萬元,彰顯了「民進黨式的正義」。

為什麼一路反十八趴的民進黨,執政後改革只改了一半?

據參與多次改革討論的黃世鑫回憶,在○二年十一月,吳容明擔任銓敘部長時,有一份被列為「密件」的評估報告,成了當時扁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這份評估報告,五次邀集學者專家及相關機關研商,而且有賴英照、賴浩敏、賴源河、周占春、劉興善、劉三錡、劉燈城、羅傳賢……等人背書。在朱武獻接任銓敘部長後,就以這份評估報告向陳水扁總統作簡報,最後改革只改一半。
精采內容請見364期 財訊雙週刊 文/林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