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都改制 影響全台,磁吸效應 城鄉差距拉大,資源分配考驗新市長

5都改制 影響全台,磁吸效應 城鄉差距拉大,資源分配考驗新市長

5都改制錢與權下放地方資源重組,五都選舉落幕,台灣行政區劃分也將進入新紀元。十二月廿五日起,中華民國將有五大直轄市,未來地方行政層級將呈現「五直轄市及十七縣市」的全新風貌。

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指出,縣市合併升格後,新直轄市政府必須概括承受原本縣市政府的債務;中央將把「錢」與「權」下放地方,並公平合理分配「財政統籌分配稅款」及「地方補助款」,避免對其他縣市產生排擠等負面影響。

"五都改制.財政統籌分配,將對其他縣市造成擠壓,"

五都改制.財政統籌分配,將對其他縣市造成擠壓,

在「財政收支劃分法」完成修法前,行政院規畫配套,依循「錢跟人走」及「補助款只增不減」兩項原則;統籌款分配由現行直轄市百分之四十三、縣(市)百分之卅九、鄉(鎮、市)百分之十二,調整為百分之六十一、百分之廿四及百分之九,並透過一般與專案補助方式,保障各縣市分配財源不低於九十九年度水準。

五都改制後,原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及高雄縣的鄉鎮市民代表會走入歷史;隨鄉鎮市改為區,區長由行政首長派任。

內政部規畫區長待遇比照簡任十職等、本俸五級人員,並得適用公務人員相關規定,享有請假、支領休假補助、公保等權益,且可比照現行鄉(鎮、市)長辦理退職和撫卹。

改制後,五都依法要在一周內更換門牌,以新北市為例,市府已著手印製貼紙,將門牌的鄉鎮市名稱暫時貼上「」;台北縣民政局長楊義德估計,須貼門牌貼紙的戶數,約六十三萬戶。

"五都改制,明眾需知一覽表"

五都改制,明眾需知一覽表

改制後要不要更換身分證?

內政部指出,改制前身分證、戶口名簿仍有效,暫時不全面換發;不過,可馬上換一張熱騰騰、改制後的新身分證,不用繳五十元換證費;此外,行照、駕照及護照等證件也不必配合改制而換發新照,原照效力不變。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台北報導】

——————————————————————----------------

5都市長舉足輕重 牽動政局

台灣直轄市將從2個增為5個,約60%人口集中在佔台灣總面積不到30%的5都,包括預算、資源都會往5都集中,甚或形成磁吸效應,5都市長將更為舉足輕重。

12月25日台北縣單獨改制直轄市、更名新北市;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合併改制,改為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台灣有約650萬人集中在新北市與台北市,加上264萬人生活的台中市187萬人居住的台南市276萬人的高雄市,超過1/2人口住在這5大都會區。

對包括台北市在內的5大城市而言,未來將產生強者越強、大者恆大的磁吸效應,財政資源、人才、資金、技術與投資向5都靠攏,城市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以統籌分配稅款為例,現行分配比例為2個直轄市43%,23個縣市分配39%,12%給319個鄉鎮,直轄市經費較為充裕。

97年度台北市分得新台幣419億元、高雄市123億元,近200萬人口的桃園縣卻僅62億元,更遑論其他縣市。

配合4都改制,統籌分配稅款比例改為61%(直轄市)、24%(縣市)、9%(鄉鎮),財源依舊集中在直轄市。

"五都改制產生效應的優點與缺點"

五都改制產生效應的優點與缺點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憂心,5都佔台灣一半人口,分給直轄市的43%統籌分配稅款比例增加,資源的餅如果沒有做大,城鄉差距只會更大。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

————————————————————————–-------------

行政區整併 考驗新市長

北縣等縣市12月25日改制直轄市後,將面臨工程浩大的行政區整併問題;除考量人口數進行行政區整併外,還必須尊重基層民意,該怎麼劃,考驗新任直轄市長智慧。

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12月25日改制直轄市,改制後原鄉鎮市直接改為區,例如台北縣三重市改為新北市三重區高雄縣岡山鎮變更為高雄市岡山區;所有改制縣市均維持現有行政區,未整併。

改制新北市後有29個行政區,台南縣市合併改制為台南市有37區,高雄縣市合併改制計有38區,比目前台北市12個行政區、高雄市11區,數量多出2、3倍。

不僅各縣市、直轄市的行政區數量不一,全台現有368個鄉鎮市區,規模也是大小不同。舉例來說,改制後同樣是區的新北市板橋區約55萬人,高雄市茂林區卻不到2000人。

縣市改制後,行政區不整併,行政效率會變差」,內政部長江宜樺說,賦予行政區整併法源的行政區劃法草案已送立法院,通過立法後,將啟動行政區整併工程。

整併行政區成為年底縣市改制後,中央與地方政府下階段努力課題,不過,也是一大難題。

以台北縣為例,土地面積約2052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5.67%,人口逾388萬人,現有29鄉鎮市,平均人口密度1856人,8成人口集中在10個縣轄市,且城鄉差距大,重劃難度既高且複雜。

行政院去年核定4個新直轄市改制計畫書,就曾要求4都改制後,應以20萬人到30萬人為1區原則,進行區的整併,以建立行政區域的合理規模,但偏遠地區及山地鄉例外。

若依30萬人為整併標準,人口數逾55萬人的台北縣板橋市可能一分為二。板橋市長江惠貞認為萬萬不可,這牽涉到市民對地方的鄉土情感及歷史記憶,故行政區劃不能單純採人口數為原則。

江宜樺說,行政區整併必須綜合考量政治、文化、歷史、自然生態、地理區等因素,不能單純只看人口數,且依行政區劃法草案規定,是由地方提出,由下而上的方式。

究竟全台鄉鎮市區數量多少才適當?江宜樺表示,有學者提出減半建議,但這只是粗略概念,未經行政部門評估,內政部會再找縣市討論,訂出調整規範。

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江大樹認為,行政區劃工程艱鉅,在推動鄉鎮市區整併工作時,應考慮每個地區的差異,不要想在同一時間點,一次解決整併的問題,應把時間拉長為10年至20年。

整併現有鄉鎮市區難度高,除以人口數為主要整併原則外,如何考量生活圈、地形、資源分配等因地制宜,是中央與新當選的直轄市長必須面對的課題。

不過,這一切也必須等行政區劃法完成立法,才能進行。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