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房子 77.7%年收入百萬高薪族喊窮!中產階級的貧窮焦慮症

買不起房子 77.7%年收入百萬高薪族喊窮!中產階級的貧窮焦慮症

77.7%年收入百萬高薪族喊窮!你窮嗎?年所得百萬元以上的高薪族當中,高達77.7%的人回答:YES!買不起房子、薪水不漲是造成貧窮感的元凶,7成以上的民眾認為,貧窮感和政府政策有關,「高薪窮族」迅速擴大,即將成為台灣的

" 高漲的房價老百姓大嘆買不起,"

高漲的房價老百姓大嘆買不起,

「最潮一族」

,中產精英嚴重弱勢化的問題,正席捲全台,個人該如何掙脫困局?投資理財如何調整?政策又能如何解決?

行政院主計處十一月十八日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九.九八%,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但在同一週內,《財訊》雙週刊針對五大都會區、家庭年所得百萬元以上族群的獨家調查卻顯示高達七七.七%的民眾在過去一年有「貧窮感」,這些人當中更有八四.五%民眾「強烈感到貧窮」。

年所得超過百萬元的家庭,在台灣已屬於中上家庭,本次調查中還有近三成受訪者是年薪百萬元以上的高薪一族,他們未必貧困,卻有強烈的貧窮感!

「我高薪、但貧窮」的怒火正在蔓延,這群代表中產精英分子的「高薪窮族」,人數迅速擴大、情緒相互感染,他們為何喊窮?

貧窮焦慮一:買不起房子 房價驚驚漲,百萬年薪也換不起屋

鄭貞茂,台灣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有著令人稱羨的頭銜,年薪早已超過百萬元,卻自認有貧窮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要靠定存理財,但利率僅剩下一%,不僅拿不到多少利息,今年物價指數又較去年上漲○.九八%,定存利息幾乎被通膨吃光光,還可能侵蝕本金。

相較之下,同樣保本的黃金,卻在短短十年間,價格上漲了五倍。

鄭貞茂雖然擁有一棟北市大直眷村的房子,但漲幅卻比不過當初另一個選擇——大直基河國宅的漲幅,過去幾年一直想換屋,卻希望房價跌一點再進場,結果只看到房價上漲,不見回頭。

手中沒有黃金、還想換屋的他,因資產價格上漲遠遠超過預期,加上有兩個不到五歲的小孩要養,貧窮感油然而生。

不僅經濟學家感到窮,連有房地產界「研展天王」、「張老師」之稱的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張欣民,也有擠不進台北市房市「窄門」的貧窮焦慮。

因為十五年前買房「失誤」,無緣成為台北市民。張欣民人生的第一間房,是位在新莊迴龍地區,雖然也是大台北地區,但十五年來卻沒漲過。

當初,三十多歲的他,評估該區會是新莊捷運總站,有重大交通建設計畫,且自己還負擔得起。

"台灣食衣住行,通通都漲,只有薪水沒漲"

台灣食衣住行,通通都漲,只有薪水沒漲

十五年當中,他每天依舊花兩個小時通車,看著上新莊因為捷運開通而房價不斷上漲,住在下新莊的他,卻因為樂生療養院的搬遷問題而延宕捷運工程,最近房價好不容易拉回每坪十五萬元的買價,卻讓他這位房市專家未能搭上房價上漲的列車。

「看到台北市房價一直漲,相對剝奪感會更嚴重,」張欣民坦承自己「被這波房地產打敗」。

身為房地產專家,看到房市從二○○三年起漲,他卻因為「愈了解,愈買不下手」,不相信房市會一路上漲不回頭,直到○六年,他眼看房子不買不行,選擇板橋家樂福商圈,買了一間三十多坪,每坪二十五萬的大廈公寓居住,目前房子已經漲到三十萬元,比等了十五年的下新莊老窩還高。這也稍稍解除他的貧窮焦慮症。

貧窮焦慮二:薪資漲不動 科技業分紅取消,年薪幾近腰斬

買不起房子的焦慮,正是中產階級貧窮感的主因。本次調查有二四.六%民眾認為如此,高居榜首其次是薪水不漲占二四.一%;接著是日常開銷過大占一七.六%貸款壓力過重占一○.八%,子女教育占九.五%等
360期財訊雙週刊 【文郭庭昱、黃琴雅】2010/11/25

--------------------------------------

台灣中產階級出現集體焦慮症 窮啊!窮啊!貧窮感理財術

提起貧窮感,就跟飢餓感一樣,逐漸纏住中產階級,社會政經局勢的往下沉淪,媒體動不動就說「中產階級消失了」,令人心生恐慌。要擺脫貧窮感,還是得紮紮實實規畫好自己的財富,不做「消失的中產階段」。

「你覺得自己很窮嗎?」問問自己,再問問周圍上班族的朋友或同事,幾乎有八成的人會回答說,「是啊,我好窮喔!」而且這種貧窮感如影隨形,還與日俱增,如果身為上班族的你,有這種感覺,那麼你已經得了嚴重的「貧窮感焦慮症」!

這年頭,貧窮感已經深植台灣人心。

翻開報紙,一版以斗大的標題報導國內卡奴暴增、失業人口與低收入戶數目急速增加;經濟版又寫著某某企業家買了億萬豪宅,豪宅房價不斷飆漲;大陸版卻不斷宣揚中國經濟高度成長,台灣已經失去競爭力等等,這些連篇累牘的報導讓上班族不焦慮也難。

年收入一五○萬夫婦 照樣有貧窮焦慮感

劉雅珍(化名)就是貧窮感焦慮症一員,她有嚴重的台灣競爭力退步的焦慮,擔心台灣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將逐步邊緣化後,台灣人才的工作薪資可能不升反降,生活物價指數卻愈來愈高,未來的日子會愈來愈苦。

她對日本觀察家三浦展所提出的《下流社會—中產階級消失》、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M型社會》中所提富人愈富,中產階層淪為中低收入階層的觀點頗為認同,自認自己已經處於其中。

別以為劉雅珍真的很窮,她與老公王志偉(化名)可是台北市標準的中產階級,兩人年紀都是三十三歲,一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一位在知名電子公司當財務,兩人年薪加起來一百五十萬元,有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小孩,一家人在台北精華區租了一間每月租金二萬五千元的老公寓,即使高所得、住在環境較佳的台北市中心,她仍有深刻的貧窮感。

讓她產生貧窮感的開端,是小孩的報到。

小孩出生後,都在工作的夫妻倆第一個要面臨的問題是保母費,每個月要多付出兩萬元,而為了要有更大的空間放嬰兒床,從租金一萬五,十多坪地小公寓換到二萬五的三十坪公寓,每月共多了三萬元的固定開支,負擔增加不少。

賺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扣掉支出後,你還剩下多少。」

劉雅珍說,以前兩夫妻每月平均十二萬元的收入,可以過得很優渥,幾乎可以存三分之二,但現在扣掉固定開支五萬元,以及家用與生活費二萬元,剩下約五萬元,這筆錢要用來存小孩未來教育費、又要存保險金,還要存自己的退休金,面對小孩從小到大可能要花費將近一千萬元的教育費,她心中充滿無限的恐慌。

近來房價不斷高漲也是貧窮感加深的原因之一。

台北市中心的老舊公寓動輒千萬元,即使現在約有三百萬元的資產,她寧願花兩萬五千元的租金,可以住在台北市最好的地段,也不願意為房子背上百萬負債,或住在台北郊區。

負債就像是緊箍咒,讓你不能換工作或出外旅遊,」他們不想過得這麼苦,情願把房租當消費,選擇好地段居住,同時把錢存下來還可以用來累積小孩的教育基金,她定期幫小孩買高配息的「一中(中鋼)一台(台塑)」,期望能慢慢累積千萬元,做為未來念書、留學之用。

「祈禱自己不被裁員」、「老了以後拿LV行乞龍山寺」

像劉雅珍這樣的中產階級會有嚴重的貧窮感,不是沒有原因。看看台灣這六年來,加薪的幅度遠遠趕不上物價的漲幅,去年台灣上班族平均薪資年增率為一‧三八%,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二‧三%,實質平均薪資等於減少○‧九%。

然而,荷包的錢變少,房價卻是屢創新高。台灣五年來平均所得成長六%,房價卻漲了三、四成,全台灣購屋痛苦指數高達六‧八倍,其中台北市高達九‧五倍,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子,你說上班族能不窮嗎?!

加上,產業不斷外移大陸、金融業與電子業的購併案增加,讓白領階級有被裁員的恐懼感,痛苦指數隨之增加。

有小孩的家庭更是焦慮,因為保母費、私立幼稚園都隨著物價上漲而提高不少,有兩個小孩的家庭,薪水有一大半是給小孩花用的,還要買房子付貸款,為的是要有個安定的窩,後來好不容易省吃儉用把子女養大,五十歲才發現自己沒存退休金,工作還岌岌可危,又不能盼望子女養自己,只能祈禱自己不會被裁員!

認識窮的真相,維持需要、降低想要

近年的投資工具報酬率又十分不爭氣。

近六年來,台灣股市只有一個「悶」字了得,長年呈現盤整格局,而近幾年飆漲的高價股,一般散戶又參與不到;電子新貴因為分紅配股減少導致薪資縮水,上班族過去最愛的股票投資,近幾年來往往都是賠錢出場。薪水沒增加,投資又賠錢,中產階級比台股還要「悶」。

因此,「沒錢」的貧窮感如「背後靈」纏住了中產階級,對養小孩產生恐懼,深怕賺不到千萬元讓小孩花,又怕小孩長大不孝順,寧可養名牌與車子、也不要養孩子,於是,選擇單身或當個快樂的頂客族,導致台灣提早少子化、老年化,台灣下一代負擔加劇,四十年後,台灣一‧五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貧窮感將會永無止境的蔓延。

雖然中產階級荷包縮水,但實際上應該沒有這麼窮!有專家指出,窮,是一種相對剝奪感。

你年薪只有六十萬元,卻要求要過年薪兩百萬元的生活水準,深覺永遠買不起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房子也是如此,看上眼的房子買不起,買得起的房子看不上,期望與實際的落差,就會產生「窮」的念頭。

這是相對貧窮,一種得不到、也比不上別人所造成的心態。

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少,」要降低貧窮感,最好的方法是認清貧窮的真相,認清薪水不能提升的真實原因,並且降低慾望,增加理財知識。一位理財專家送給貧窮焦慮症最好的解藥是,「理財就是在需要與想要之間拔河,維持需要,降低想要,為自己增加理財的錢,才是擺脫貧窮的第一步。」
財訊 .黃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