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起不敢生 生育補助獨厚軍公教/資源分配不公 窮忙族越窮

養不起不敢生 生育補助獨厚軍公教/資源分配不公 窮忙族越窮

政府育兒政策、補助措施,獨厚特定族群,政府的子女教育補助以國家預算支應,卻由軍公教獨享,一般民眾對於生育下一代是「敢想,但不敢做」。

近年來物價連連升高,加上薪水不夠用,讓不少夫妻根本沒有生小孩的打算!統計顯示台灣生育率驟降,連兩年創世界新低。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一般雙薪上班族家庭認為工作13年才有充足的能力養小孩,因目前生育補助誘因不夠,有8成上班族不敢輕易生小孩。

為提高生育率,很多縣市祭出獎勵,內政部甚至祭出百萬獎金徵求鼓勵生育標語,然而,在此同時,若檢視政府整體的育兒政策、補助措施,卻仍是獨厚特定族群,也難怪一般民眾對於生育下一代是「敢想,但不敢做」。

台灣生育率驟降,連兩年創世界新低

台灣生育率驟降,連兩年創世界新低

經濟負擔沉重 月光族不生

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危機,根據統計今年1到8月出生人數只有10萬9,141人,再創歷史新低紀綠。

雖然政府喊出許多「增產」口號,提供諸多生育獎勵,不過據yes123求職網調查,仍有8成上班族「不為所動」,甚至有近2成不打算養下一代,前三大原因為「錢不夠」、「教育差」、「社會亂」。

調查顯示,在上班族眼中,多半認為養一個小孩每個月基本開銷平均為28,875元,且家庭月收入至少要85,626元才負荷得起。

yes123求職網經理洪雪珍表示,大學畢業生起薪22,000,若每年企業非常有「良心」調薪5%,居然要花13年才能達到期望標準;以女性而言,這時年齡已屆35歲是個高齡產婦了。

調查也顯示,6成3的上班族認為,政府補助多一點才願意生。

洪雪珍指出,絕大多數上班族心裡認為若沒有孩子,還是會有遺憾,生命中因此缺少了一段育兒的美好經歷。

但卻普遍自認養不起小孩,這不僅是政府人口政策的潛在威脅,對於國人心理也有負面影響。

勞工農民與軍公教受到政府補助項目的差別

勞工農民與軍公教受到政府補助項目的差別

婦幼照護不足 寧當頂客族

另外,婦幼照護不足,不少年輕夫妻生了孩子就丟給父母帶,更多人則是連生都不敢生。

兒童教育及照顧法學界聯盟因此要求政府盡速通過「兒童教育及照顧法」,建立0~12歲兒童教育與照顧的基礎規範和補助政策;兒照盟理事長邱志鵬說,台灣新生兒出生率偏低,是因為很多人怕養不起而不敢生,

《兒照法》明訂廣設托嬰和幼托中心,並有國小兒童的課後照顧中心,未來政府補助幼兒津貼、教育券,也都可依此基礎進行發放,但全案送進立法院已經3年都沒下文。

政府育兒政策、補助措施,獨厚特定族群,政府的子女教育補助以國家預算支應,卻由軍公教獨享,一般民眾對於生育下一代是「敢想,但不敢做」。

近年來物價連連升高,加上薪水不夠用,讓不少夫妻根本沒有生小孩的打算!統計顯示台灣生育率驟降,連兩年創世界新低。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一般雙薪上班族家庭認為工作13年才有充足的能力養小孩,因目前生育補助誘因不夠,有8成上班族不敢輕易生小孩。

為提高生育率,很多縣市祭出獎勵,內政部甚至祭出百萬獎金徵求鼓勵生育標語,然而,在此同時,若檢視政府整體的育兒政策、補助措施,卻仍是獨厚特定族群,也難怪一般民眾對於生育下一代是「敢想,但不敢做」。

內政部生育創意標語網路票選冠軍由單身的台中市32歲女子張芝菁發想「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拿下,獲百萬元獎金,但她說,不敢生孩子,怕養不起。

對於得獎她「很意外,但不開心」,且不想生孩子,因為擔心養不起,還建議內政部光口號沒有用,要有配套措施。

實際上,對於國家社會政策立法與國家資源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第485號解釋指出,應注意與一般國民間平等關係,不得以受益人特定職位或身分作為區分對待之唯一依據。

但是,若從國家預算運用上來看,卻發現政府在協助家庭照養小孩上,不是做半套,就是以身分別、職業別做區分,而且差異性極大。

子女教育補助軍公教獨享

由於2008年台灣生育率來已到世界最低,為此,內政部花100萬徵一句鼓勵生育的口號,但是,一句口號就可以讓育齡的婦女願意生養小孩嗎?

根據《今周刊》今年3月所作調查,女性認為可以鼓勵生小孩的措施「政府提供公立托育服務」占45.2%、「提高扶養子女免稅額至10萬」占36.3%、「16歲以下子女每月生活津貼5,000元」占33.5%,位居前3名;

根據同份調查顯示,「經濟負擔太重養不起」更是不生小孩的主因,顯見在經濟負擔沉重的情況下,政府是否願意投入資源協助家庭照養小孩,是婦女選擇是否生育的主要因素。

然而,目前政府在一般家庭生養小孩的過程、家庭照顧與經濟支持措施,包括生育給付、育嬰津貼、托育補助及求學階段幼兒教育券等教育補助等措施,卻存在政府投入資源的不公。

像是軍公教人員生育補助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勞工與農民由其所屬之保險基金支應,而子女教育補助以國家預算支應卻由軍公教獨享。

針對就業者實施「家庭托育補助」,內政部100年度編列公務預算5.9億元支應,申請條件以符合《勞動基準法》或參加勞工保險者、受雇政府、學校或公民營事業單位者,以有繳納工作所得者之就業者為可提出申請者,但是,納入免納所得稅的軍教人員也可申請。

不過,卻排除了同樣在工作,無法提出工作所得證明的農民家庭,對以務農為業的農村婦女不公平。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批評,政府補助以就業為條件,排除將務農當作職業者的適用,是對工作的歧視,對農民不公,另外,無業在家帶小孩的父、母,除非落入中低收入或特殊境遇家庭,更無從由政府得到任何的協助。

教育補助不公 寬鬆也不同

另外,教育補助運用也存在不公平情況。包括幼兒教育階段、國中小義務教育階段、高中職階段的及高等教育階段,各個求學階段教育補助,目前僅有對全國滿5足歲幼兒就讀於已立案私立幼稚園、托兒所及其他合法托育機構者每人每一學年補助1萬元幼兒教育券,

是屬於未加任何條件的全面性補助,其他各階段的教育補助都訂有條件限制,且寬鬆標準又都不同。

例如對私立大學專校院經濟弱勢學生學雜費補助,以家庭所得70萬以下分級予以補助,家庭收入在30萬以下者,每年補助35,000元,

相較於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未設任何條件每年最高可達71,600元,一般家庭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資源協助,顯得相當地微薄。

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除了大專階段外,小學、國中義務教育階段,每一學年政府每人補助1,000元;高中高職階段可獲政府每學年3,000元至41,600元的補助,這些教育補助以政府預算支應,但沒有任何的條件限制,只要家長身分是軍、公、教人員,

此外,退休軍公教人員也能比照現職人員支給子女教育補助費,反觀一般家庭除了中低收入戶、離島學生外,政府並未提供任何補助。

資源分配不公 窮忙族越窮

受教育是縮短貧富差距,活化階級流動的主要方式,但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情形下,社會、經濟地位較優者卻往往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資源補助,

而地位較差者卻往往需要自力更生,靠貸款唸書,畢業後當個「月光族」,成了愈忙愈窮的「窮忙族」,進入貧窮的循環中,讓貧富的差距更加擴大,進一步造成階級僵化,好一點的,或許尚能自足,但恐也不敢生養小孩,只能選擇當「頂客族」。

物價高、薪水少,補助更少,而且還是有條件、分職業、獨厚特定族群;「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這句百萬標語言猶在耳,

但是,「孩子」不僅是父母的傳家寶,更是國家社會大家共同的資產,國家資源運用不應以軍公教等職業別有所區分,政府應在孩子受教育的福利權利上一視同仁;

在喊提高生育率口號時,政府應先替一般家庭想想如何解除經濟壓力,否則,生育率只會繼續往下降,沒有新生兒這個寶,家跟國恐怕也無法傳下去。
玉山周報   2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