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變工廠 政府搶賺徵地財

良田變工廠 政府搶賺徵地財

人生是一場樂透。過去8年,平均每年有超過1萬5千筆土地被命運之手抽中。每年1304公頃,約52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土地,被政府「依法」強制徵收。

人民的良田,為何變成了工廠? 原因出在:

1.缺乏國土規劃的總量管理;

2.土地稅制,導致工業區土地市場扭曲;

3.多頭馬車的管理,導致全國工業用地缺乏整合規劃;

4.法規年久失修。放諸國際,台灣土地徵收,非常浮濫。

【全台多14個竹科還不夠?】

台灣的土地徵收中,將農地變更為工業區、住宅區的區段徵收是大宗。問題是,台灣的工業用地真的不夠嗎?截至去年底,台灣共有84822公頃的工業用地,較10年前增加了9187公頃,等於是14個竹科。

台灣有限的土地資源,不斷投入工業。弔詭的是,工業佔台灣總體經濟的比例,卻在30%上下徘徊。工廠外移,產業轉型,台灣還需要徵收農地蓋更多工業區?不要說新的,連舊有的工業用地,有很多仍被養著未用。

【土地「愈陳愈香」政府與企業賺徵地財】

工業區土地變更的漏洞,更讓廠商有暴利可賺。

銘傳都計與防災系系主任洪啟東說,依法工業區土地變更為住宅,最少要回饋土地40.5%,但曾幾何時,回饋可以改用錢取代地。

代金是依據公告現值加四成來計算,現值通常低於市價。「這個漏洞應該堵起來,」洪啟東不平,台北縣新莊、板橋與新店豪宅的許多變更,都是鑽這個漏洞。

工業區常常只是地方派系土地利益的代罪羔羊而已。

工業區只是個幌子,地方政府的動機是要變更地目,用新計劃才能讓土地增值,因為土地是地方財政與派系最重要的經濟利益。

洪啟東解釋,縣政府用低價徵收農地,換給人民地價較高、但是面積較小的住宅用地,其餘土地就是縣府跟開發公司的。

工業用地可以賣、住宅區土地更好賣,扣掉開發成本,地只要賣得出去,就像是做無本生意。開發公司分到地,一旦地價炒高,也有利可圖。

【濫用民國十九年的過時「尚方寶劍」】

台灣落伍的土地徵收法規,成為政府徵地最好的靠山。

「台灣的土地徵收從光復到現在,就是沿用民國十九年的辦法,幾乎都沒有改變,」政大地政系教授陳立夫開宗明義:「土地徵收法規定,只是『得』,這不表示凡是公用事業都必然只有徵收這個手段,徵收在日本應該是不得不出鞘的尚方寶劍,台灣卻把它當菜刀用。」

在先進國家,徵收是「不得不」才動用的手段。

問題是,公務員觀念沒改,台灣的協議價購徒具形式。

不像日本公務員會挨家挨戶一對一對民眾說明權益,徵詢意願。

台灣最常見的做法是把人召集起來,問一句「有沒有人要賣」,當大家還未做決定,就直接決定用徵收的。

政大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建議,土地徵收需強制要求做公共利益與私人成本的必要性評估,必須加入聽證程序,非不得已,不得用徵收手段。在號稱尊重人權,依法行政的台灣,人生不該是一場無法掌握的樂透。
新聞來源 天下雜誌網站  文/陳一姍 2010/07/27